设计师
上下联合创始人
蒋琼耳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其作品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她的设计之路始于上海同济大学,并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进一步深造家具及室内设计专业。2009 年,她回国后与爱马仕集团合作创办了品牌「上下」。
她以「情感」为设计理念,糅合传统与现代、工艺与技术、功能与情感。她的作品完美地结合东西元素,对文化传承及力求创新的精神为她赢得多项荣誉,包括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和被世界奢侈品协会评为「全球最具价值奢侈品牌」100强等。
DFA 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奖2023嘉许蒋琼耳透过结合传统与创新对亚洲以至全球设计领域带来的重要贡献。
中国时装设计师
玫瑰坊创始人
郭培为时装设计师,玫瑰坊创始人,亚洲首位且中国唯一一位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公会受邀会员,亚洲高级定制卓越会员(终身创始会员)。2015年底,她获亚洲高级时装联合会 (ACF) 认证为亚洲高级时装师,同时还被评选为「亚洲杰出设计师」,并成为ACF的终身创始会员。2016年,她荣登《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20多年来,郭培一直为中央电视台年度春晚最受欢迎的主持人和表演者设计礼服,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典礼礼服的设计师。她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创新传统刺绣艺术,带领她的团队恢复了几近失传的「皇家刺绣」。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郭培亦将传统的中国刺绣技术与前卫的剪裁相结合,打造了她的时装王国。1991年她创办玫瑰坊,成为内地第一间注册高级时装店,为当地高级时装业开辟道路,其后她在北京、上海、澳门,以及在巴黎等许多城市开设了门店及展厅,将中国传统刺绣带入世界舞台。
她曾获得「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且于2018年被任命为内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委员会的高级顾问。
八万四千沟通事务所
创办人及创作总监黄炳培,又名又一山人,是香港土生土长的视觉沟通创作人。他的创作传达着香港独有的文化特色,反映出其对香港的感情。黄氏1980年毕业于香港工商师范学院(现为香港教育大学)设计应用系。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五年后,投身广告创作行列,迈向他成为著名视觉创作人之路。1996年,他加入英国Bartle Bogle Hegarty(亚太区)广告公司为亚太区创作总监,为历来首位华人受聘此职位。回港后,于2002年,与合伙人成立三二一声画制作有限公司,又于2007年成立八万四千沟通事务所。
黄炳培于2004年,获邀成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2007年起,连续四年担任AGI国际执行委员会成员。2005年凭「红白蓝」系列作品,代表香港参展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本港及国际社会备受赞誉。由2000年起,黄氏穿梭本地及海外各大院校,举行讲座和工作坊,为其视为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一环——设计教育作出贡献。历年来,黄氏的平面设计、广告及艺术创作在本地及国际间屡获殊荣,获颁逾六百个奖项,包括d&ad黄铅笔奖、东京TDC大赛/TDC奖、两项One Show金奖等。2012年,获香港艺术馆颁发香港当代艺术奖2012,以及夺得香港艺术发展奖之2011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视觉艺术)。
黄氏拥有非常全面的艺术及创造力,使他在设计界中占有重要席位。从黄氏不同的平面设计、广告作品,及摄影作品上可以看到黄氏对创作的狂热及才华。黄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在创作中寻求独特的意义,并在商业主义与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设计师、品牌顾问及艺术家
陈幼坚设计公司创办人
电影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师
摄影: 夏永康
张叔平是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他与不少同年的青年人一样,在殖民地长大,放弃了一条易走、康庄的事业道路,反而选择创意艺术,到外地深造电影。离开学府后,投身电影行业。当时的香港电影工业困难重重,但又机遇处处,造就了后称「香港新浪潮」的一代电影人,而张氏也成为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和电影剪接师,他后来的作品也和香港电影一样,票房和口碑都更跨大步,走出香港和亚洲,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誉。
张氏在加拿大温哥华攻读电影学院,并在1970年代末香港流行文化的百花齐放时期投身电影行业。张氏于1981年为电影「爱杀」担任美术指导;其后,他开始和导演王家卫合作,从不间断,也获奖无数。当中最脍炙人口的有「重庆森林」(1994)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2046」(2004) 、「蓝莓之夜」(2007),「一代宗师」(2013) 等。张叔平曾获得多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的金马奖、中国大陆的金鸡奖、法国康城影展奖项,他更凭借「一代宗师」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那些实至名归的奖项有效地把香港电影艺术推广到世界各地,把他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全球的观众。可是,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对电影、时装设计及艺术的热诚。
除电影美术指导外,张叔平亦透过参与其他设计元素,一展其横溢的设计天份,当中包括住宅的室内环境、机组人员制服、长篇电影及广告短片剪接,务使自己不会长期在同一熟悉的环境下工作,从而在不同领域发展专长之余,也可以刺激创意,为设计注入动力。
DIMENSIONE CHI WING LO Italia 及「一方」创始人
Photographer: Cho Youtao 曹有涛
卢志荣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
卢志荣创办的DIMENSIONE CHI WING LO® 是他密切监督下在意大利生产的家具品牌,他活跃于意大利的设计领域已二十多年,他的「永恒的设计」得到国际广泛的关注,他许多早年的作品依然被继续追捧。
2007年,卢志荣为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献上设计作品。2004-2006年,他曾任意大利著名家具名牌Giorgetti艺术总监。在2009年,他曾任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双年展评委会主席,同年并以作品「塔的家」获密斯凡德罗建筑奖提名。2010年,他在佛山组织和主持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国际设计研讨会,倡导「中国需要原创设计」的精神。今年,他创立了「一方」,旨在融会古今智慧与感悟,以物品的创作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
同时,卢志荣还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他的艺术个展在意大利及东南亚地区当代画廊展出,作品被国际收藏家垂青。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Syracuse大学,是德国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 成员。他的作品遍及米兰、雅典、伦敦、伊斯坦布尔、雅尔塔、迪拜、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Arnold Chan成长于香港,中学后期往英国伦敦受教育。1979至1982年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修读建筑学学士(荣誉学士)课程,1984年取得建筑文凭,翌年于南岸理工学院获中级照明设计文凭。
1986年创立国际建筑照明顾问Isometrix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从事时尚、酒店、住宅、零售、建筑和文化空间的室内外照明。陈氏周游列国,与国际最负盛名、广受赞誉的客户和设计团队合作,包括Christian Liaigre、David Chipperfield、David Collins、Herzog & de Meuron、Jean Nouvel、John Pawson、隈研吾、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坂茂、Thomas Heatherwick和Zaha Hadid。80年代中期,他首批瞩目的灯光设计委约项目之一,是著名建筑师Eva Jiricna为独家时装零售商Joseph在伦敦布朗普顿路设计的商店。90年代中期,Isometrix为建筑师Philippe Starck设计香港半岛酒店的餐厅Felix,闻名于亚洲。最近的项目包括香港的Tazmania Ballroom 和 The Upper House、伦敦的London Edition 和 Sketch,以及东京的AMQ。
Isometrix在伦敦和香港均有设计工作室,目前全职员工逾35人,拥有多元技能,从受过专业建筑和设计训练的同事,至拥有丰富灯具技术性知识的产品和灯光设计师,亦设有原型试验设施的造模工作间。
Isometrix屡获全球最具声誉的建筑灯光比赛英国「灯光设计大奖」,获奖项目包括乐家伦敦展厅、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及纽约Wakiya 餐厅。
1973年于黑龙江出生, 1993年入读齐齐哈尔大学,主修平面设计,并于1996年毕业。2006 年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EMBA学位。1996年,姚映佳加入联想,是联想引进的第一位设计师。他创设的工业设计团队使联想成为率先将工业设计引入信息科技领域的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设计推出「因特网计算机」天禧台式机(1999年),该款产品普及了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使联想同期市场占有率及出货量首次跃居亚太区第一,为联想消费型产品的研发能力奠定了基础。在随后17年,姚映佳持续地将全新的设计概念引入中国信息科技界。其领导下的联想设计与用户体验团队是一个多专业、跨文化、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团队。特殊的组织结构使设计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材料、机械和技术上的优越性,设计作品不仅能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还提升了联想的品牌价值。联想是第一家同时囊括四大国际著名设计大奖的中国企业设计团队。
显微镜下的翅膀 冲浪的想象
「设计,有时像蒙太奇一样,把很多不相关事情,联系在一起。」1996 年某个下着微雨的周末,23 岁的平面设计师姚映佳碰上命运转折点。在准备去某著名广告公司报到前夕,联想正在北京举行交流会,他就被神奇的力量拉扯 — 罗丹雕塑〈Thinker〉的广告引领他走到联想讲台前。自此,姚映佳便与这家抱有科技梦想和文化使命感的企业融合为一,从联想聘请的第一位设计师创立IDC(工业设计中心),到带领第二个IDC(创新设计中心)的跨国设计团队,冲过一个又一个浪;17 年来,姚映佳的联想与中国一同成长,手执红色火炬迈向世界。今日,这位联想集团副总裁、首席设计师,不忘对年青人说:追逐梦想,做你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美丽细节 宏观感知
小时候在家乡黑龙江齐齐哈尔,姚映佳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背起画架到户外写生,骑十分钟自行车便到达嫩江,有芦苇白桦,有头顶一点红的丹顶鹤,齐齐哈尔的满语意思是:月亮升起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北方城市长大,有些东西已潜移默化。「我很喜欢大自然,有着一种情结或者情感。在那一瞬间,你看见万物神奇的变化,一夜之间,绿叶可变黄,也可长出新生命。一觉醒来,晨光和鸟声交织,你感到,既真实,也很和谐,这些对我后来作为设计师有很大影响,我特别想抓住一种和谐的感觉。我会关注人和人、人和物、生物和死物之间复杂又有趣的关系,如何在自然环境下,能够让人和延伸的外物,有一种很和谐的发展关系呢?」
姚映佳老家,曾经出现很多上山下乡的知青。在这个以黑土文化见称的地方,曾诱发不少文艺青年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高考恢复后,姚映佳上的美术班里,有不少比他年长的知青。「为了理想,他们重新拿起画笔,寻找人生下一个机会,不为曾经的经历所阻碍。」 年轻同学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骨子里的执,自强不息。
东西Thinker Yoga 碰撞
姚映佳说,选择设计工作,你选择的,不仅是一个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人的关注、对细节的关注、对大环境的关注。设计,关乎所有。「好的设计同样是好的商品,因为它预见人们的需求,平衡技术和制造的关系,因为它能够将技术更和谐地应用在人民生活每一个可能的细节中。当你要做一个市场领导者时,你不仅要做科技和用户体验的领导者,更要成为未来消费趋势的领导者。」
姚映佳领导的设计团队,见证中国从工业跨越到创新年代,从追随全球对产品工业的固有理解提升到企业对设计认知的变化,质素的变化。「设计,就像发酵中的『酶』,它不是主体,但有了它便会催化某些化学作用,渗透各个互动环节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 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产品开发之道、服务内容的体现、产品的终极追求,这一切价值,都让企业成为更立体和综合的体系。」就像当初姚映佳被罗丹的Thinker 指路,到后来联想收购 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两种「 思考」 互通结合,移动到另一层次。「东西方文化,对事物的理解有时很不一样,但最后,你又会发现,殊途同归。」
IT 火炬手 红的呼唤
亲切功能、惊喜体验、前瞻视野,设计,亦关乎文化记忆和情感呼唤。联想的大红IdeaPad,在IT 界爱银与黑冷酷中,亮眼大胆。红色,不好运用,特别是对中国来说,有无比复杂的情感记忆。「每个颜色都有它所象征的情感和态度。你敢用红色,表示你有一个明确态度,你知道它意味甚么。」 当姚映佳带领联想团队设计2008 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他们参考各国文化对红色的应用,譬如西班牙代表的热情奔放。鲜明温暖的红,首先,切合主题 — 火,代表奥运精神的传承、对未来的热烈期盼。第二,跟人的因素有关。「我们分析火炬在人群里、在复杂建筑背景下、在美丽风景中,红色,是最容易被识辨,成为移动和传达讯息的中心点。第三,跟情感有关。红,有它一定的两面性,我们希望它代表一种更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我们选择红,也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我们的团队是很国际化的。」 火炬以及特别为京奥生产作善慈拍卖的限量版「 祥云」 手提电脑,可算是非常「 Lenovo way」,因为它让观众看见 — 全球化下中国企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使命感。追求至美挑战极限
二○○六年罗伟基在日内瓦车展上一鸣惊人,他为绅宝设计Saab Aero X概念车,彷如战斗机的车顶向上掀开之时,大家心头一震,为甚么自己就没想到,难道奇迹只降在罗氏身上?其实,说奇不奇,绅宝本来是瑞典的飞机制造厂,罗伟基的灵感绝非凭空而来,在汽车设计的路上,每一步都注满了他的心力。
好的设计,总是始于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故事, 一个使之不得不然的理由。他自身也有一个好的开始:小时常帮父亲修理车子,爸爸和叔叔都是车迷, 他又喜欢艺术, 看过的汽车都可记住,还画下来。他说:「我很幸运,在一个重视设计的家庭成长,周围的朋友也很有设计感, 都注重外观形态, 懂得欣赏时尚风格。」有一次, 他从杂志上发现设计汽车原来可以当终身职业,那时香港的汽车产业还不发达,要入行十分困难,但他目标明确,念完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后,便前往英国深造。
知已知彼,他走在潮流尖端
汽车设计属于极度复杂的工业设计,牵涉到美学、科技和安全种种考虑。那么, 杰出的设计怎样构思出来?「关键是要与众不同。我们会先用基准分析法,跟同业中的最佳典范比较。观察现时的潮流,展望未来的市场。不但要看别人生产的车,也看他们的概念车,这样才会知道:噢,原来他们打算这样发展,那么未来四五年我们可以与之竞争吗?」
令设计先人一步, 眼光要放到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
「然后,我们在车展和顾客品评会上展出自己的概念车, 收集顾客的意见和反应。弄清楚每款车的顾客对象和特定用途,不断检讨,跟其他车款比较。再从十到十二个设计方案中筛选出三个。和工程部门一起研究每个车款的性能效果,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各部份是否协调, 因为符合其特点的设计, 采用更好的引擎, 充分利用车身形态, 会令汽车开得更顺畅快捷。当我们把三个设计的原尺寸模型, 逐个展出之后, 又怎知哪个会最终胜出? 那只有凭经验了, 也许再加上直觉。一件前所未见的新产品,有时第一眼就知道是否有吸引力。」
罗伟基怎么能看出某个车款会在六年、甚至九年后, 仍受欢迎?「令设计先人一步, 眼光要放到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当今中产阶级日益扩大,对信息流通及空间移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精明的中产阶级, 爱寻找充满动感、外型吸引、细节丰富、与众不同的设计。我们要预测未来的风格和市场趋势,要对车种有清晰明确的观念,找出符合构想的车体构造。设计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与时俱进。」他说起车与未来的时候,语调稍稍上扬, 特别有自信。他的一贯作风就是:要保持先进地位,就得带领潮流,而非跟随潮流。
勇于求变,他坚持唯美设计
罗伟基对汽车设计的追求,是在简单中求精致。「要找寻一个主题, 注入车子的形状和表面, 融入汽车的雕塑当中。」换言之, 要凭着更简洁悦目、更具雕塑美、令人觉得更温暖的设计来吸引买家。此外, 车子一眼看去, 要有鲜明的品牌特色。「设计一系列车款, 虽属于同一家族, 却要各有性格, 成员之间看起来要像表兄弟, 而不像孪生子。整个系列的车款都要围绕着顾客的生活来设计,这样才会有统一的风格。大家才会信任你的品牌,因为你透过一系列品牌传达出自信。」
「一般来说,定下了新一代汽车的设计策略,就会坚持做下去,而不会临时为了跟别的车厂竞争而改变初衷。一旦有了清晰策略, 我们不会同时制造所有车款,而是将新款逐个推出。」
他设计的车款特别讲究比例,让人觉得车子比实际尺寸更宽敞。视觉上的巧妙安排, 令车体显得更长,车身更低;车头的前悬经过周密计算, 不同大小的前轮和后轮、轴距和轮胎、负表面和Z尺寸弧度,都要互相配合,才能做出一辆潇洒而坚固的汽车。」罗伟基认为这样做是追求完美。
他下一步想设计一款「超级身材」的汽车,拥有最迷人的比例。汽车的设计和造型既有分工,也有重迭。在车体构造的初期,设计十分重要,但造型是个有所为而为的过程,需依照主题,逐步演变出车子的雕塑形态,再精心挑选布料皮革,制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他明白比例也受制于科技,所以一旦将比例的设计推至极限,就开始加上各种形态和特征线。当然,还得顾及乘客需要,让驾驶者和乘客有舒适的体验。「我会推至最尽,找出最好的比例,直至实际构造无法再作改进为止。汽车设计不仅讲究美丽造型,而是需要在坚实的工业基础上展现设计风格。」他总是在设计和造型上取得平衡:「如果我更改了某个形状,我会想出一个替代方法。虽然有时免不了要妥协,但首先我们得要求改变。」
多元文化观念交流碰撞, 不断启发我的灵感
虚怀若谷,他拥抱多元文化
罗伟基来自香港, 自幼受环境影响, 对亚洲文化心存尊敬,但他认为汽车设计并无东西方的矛盾, 他对两者的风格同样重视, 对顾客口味的转变也始终保持敏感。至于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 他觉得仍需假以时日:「车和车之间可以靠摄影机和传感器,互相对话,行车会变得安全放心,到时大家会更注重车内空间的舒适及内部的设计细节。」
汽车设计其实结合了外观、内饰、颜色、物料、三维模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而罗伟基最善于集思广益。「现在人人都可以对设计发表意见, 设计师、车厂总裁、产品计划、市场推广和工程部的主管都有发言权。用家当然也会评头品足。要把车子弄得美观好看,倒是轻松的事。反而怎样把所有意见协调起来, 平衡各种灵感, 汇合成唯一的选择, 让大家都可以说:这样子就对了!这才是最困难的。」
罗伟基放眼世界。他跑到英国深造, 不足十年已闯出名堂, 扬威东京车展, 但成名后仍不断努力, 每个月读五十本杂志, 浏览数百个网站。举凡时尚、建筑、汽车设计、科技创新的书, 他都会看。但最重要的灵感, 来自他游历过的地方、和同事及设计界朋友的接触。「现在跟我合作的四五十个同事, 来自全世界二三十个国家,从巴西、罗马尼亚、印度, 到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有, 彼此组成一个紧密网络。这样的人际网络能令多元的文化观念交流碰撞,不断启发我的灵感。」
有时太过先进的设计, 反会惹来议论, 毁誉不一。但罗伟基对批评一直抱着开放态度,因为评论不管好坏,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设计有感觉,这才是更重要的。身为首席设计师,要走在消费者之前,找到他们所想要的感觉,比他们更了解自己。
现在他加入了法国雷诺车厂,原因之一是雷诺拥有完整的电动车系列,他明白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的大趋势,深信汽车设计在环保节能上可以起带头作用。不会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不断向自己极限挑战的罗伟基, 未来不知又会带给大家甚么惊奇?
罗伟基 1964 年生于香港,1985 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继而往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修读交通工具设计硕士课程。
他刚从英国毕业,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就邀请他加入英国莲花汽车公司的三人设计顾问小组,参与设计已故老板Colin Chapman 的皇牌,也是当时最快的四门房车Lotus Carlton。1990 年,他跑到德国的奥迪汽车厂, 设计AVUS 概念车和A4 的内部与细节。1993 年,他的梦想终于实现,汽车设计杂志《Car Styling》大幅报导他于东京车展首次亮相的汽车,事业开始迈向国际。同年,平治把他招揽到日本新设的中心, 负责设计M-BF20 0 和 M-B Maybach 的概念车(先后参加了1995 年巴黎车展和1997 年东京车展)。2000 年,绅宝汽车聘请他到瑞典,担任先进设计室的首席设计师。20 04 年,他获通用汽车( 欧洲) 委任为高级设计总监,负责旗下绅宝、欧宝和佛贺的车款。
他推出过绅宝9X 概念车(2001年法兰克福车展)、绅宝9-3X 跨界双门轿跑车(20 02 年底特律车展)、9-3 Spor tHatch 掀背车(20 03 年法兰克福车展)、欧宝GTC 概念车(20 07 年日内瓦车展)、欧宝F lextreme(20 07 年法兰克福车展)、绅宝9-4X BioPower(20 08 年底特律车展)、欧宝Mer iva 概念车(20 08 年日内瓦车展) 及9-X BioHybr id 概念车(20 08 年日内瓦车展)。
罗伟基获誉无数,包括作品曾获选20 06 年美国《汽车周刊杂志》的「展会最佳车型」、入围Louis Vuitton 20 06 年经典概念车大奖、荣获20 06 年英国《汽车杂志》「年度概念车」美誉,以及2006 年日内瓦车展的「展会最佳车型」奖。20 07 年他本人获香港Elle Style奖选为年度最佳亚洲设计师,20 08年其作品亦再登上美国《汽车周刊杂志》,获选为最佳概念车。
2010 年, 他去到法国, 接受了雷诺汽车厂的挑战,出任汽车外型设计副总裁。雷诺推出新的「生命周期」设计策略,罗伟基在整个策略的构思中举足轻重,并且以一系列标志性的概念车和量产车展示新策略的成果,包括Dezir 概念车(2010年巴黎车展)、Captur 及R-Space概念车(2011 年日内瓦车展)、Frendzy 概念车(2011 年法兰克福车展)和 New Twingo(2011年法兰克福车展)。新策略下首批开发的量产车Clio 和Z oe, 已于2012 年9 月在巴黎车展亮相。
二○一二年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大奖是我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以来的最高荣誉。当我获得提名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自己的大型玩具室,做每天例行的设计检讨。那里是个设计工场,位于雷诺公司占地二万七千平方米的设施内。这工作空间有高度防卫,里面储藏了在不同研发阶段制作的原型及未来车款。我回顾自己的事业怎样走到这一步时,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九八四年七月, 我在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前的暑假, 获得陈蕉琴设计基金奖学金, 可以去英国赫特福德郡的Og le 设计公司作海外实习,有机会参与几个设计元素, 从厨房用具以至伦敦的新巴士。有几位设计师具有设计汽车的经历,他们教晓了我一些汽车绘图窍门。我十几岁时曾多次试笔, 想象专业人士那样绘画汽车, 但成绩平平, 直到那时为止, 我不过是从汽车杂志上东抄西袭。
有一晚,几个设计师请我一同参加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展。学院位于肯辛顿,校园并不起眼,但校内展品的创造力却令人刮目。我跟毕业生交谈,了解他们怎样为了追求梦想,而走上不同的路。我来到汽车设计展区,一个个制作精良、细节精美的仿真模型,看得我眉开眼笑。我跟随参观群众进入礼堂,那里挤满了学生和专业设计师。有位特别嘉宾正要开始演说,他就是汽车设计之神Giorgetto Giugiaro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福士汽车及世界数一数二汽车设计的幕后功臣,现在就离我几米以外站着。他动人的演讲令我深深着迷。他谈论汽车设计的演变,描述他怎样设计代表作。一张张幻灯片,把他在各个研制阶段的草图、设计图和模型,打在巨型银幕上。我神往极了,好像一切命中注定,让一个想在汽车设计业大展抱负的香港人,因缘巧合,站在这圈子的中心。我想加入这行业,于是不知疲倦地整理作品集,申请就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汽车设计课程,一年后终获录取。
这些年来, 我有机会认识Giorgetto Giugiaro及其他大师,跟他们一起共事。我发现汽车设计的世界,远远不止于创造四个轮子的可爱物体就算了事。我们需要艺术才华、技术知识、策略思维、商讨技巧,才可妥善处理极之复杂的汽车开发过程。汽车设计师的生活充满挑战,要求很高,劳心劳力,可我热爱每一分钟!像我这样的车迷,可说找到了全世界最棒的职业!
女鞋设计家周仰杰 — 用手也可走得很远
周仰杰(Jimmy YK Choo)是马来西亚的拿督兼鞋履设计师。在八十年代从马来西亚到伦敦,钻研鞋履设计艺术。他于Cordwainers College修读鞋履,该学院现已隶属于伦敦时装学院,并为伦敦艺术大学五所学院的其中一所。周仰杰为已故王妃黛安娜设计鞋履,因而闻名于世,其创作别出心裁、风格独特,成为皇室和名人的至爱。
周仰杰于1986年设立女装鞋品牌,多年来荣获多个奖项,充份突显其非凡成就。至今最为显赫的,是由英国贸易及工业大臣授予,并由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颁发的OBE勋衔,以表扬他对鞋履设计和时装界的卓越贡献。
周仰杰是伦敦艺术大学的鞋履教育大使,也是英国文化协会的代言人,向外地学生致力宣扬英国教育。
近年荷里活女星及追求时尚的女孩,许多都渴望拥有一对周仰杰教授所设计的手工鞋。这位享誉全球的鞋履设计大师,是唯一在国际拥有以自己英文名字为鞋子品牌的华裔人士。曾是已故英国王妃黛安娜的御用鞋匠,专为女士度身制造自成一格的高贵鞋子,不单凭其对鞋履设计和时装界的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勋章,也因他的艺术创意和对社会的积极回馈而获香港设计中心颁发的2011年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家大奖 。
当初这位马来西亚裔华人,怎么开始对女士的鞋子提起兴趣?原来他父亲就是一位优秀鞋匠,少时从广东梅县去了南洋谋生,学习造鞋,后自立门户,他传授的精湛技术,足以让儿子毕生受用。1961年,周仰杰于槟城出生,他的英文名字叫Jimmy Choo其实是阴差阳错,因登记姓名的人把他的姓Chow误写为Choo。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爱上了造鞋子,每天放学后自愿跟父亲学习手艺,毫不勉强,甚至乐在其中,因为他觉得这是磨练忍耐力和恒心的方法。他深受父亲的理念影响,父亲全心全意的制造每一对鞋子,在制作过程中将整付精神寄托在人的双脚之上,并告诉他说,这件事不是造鞋和赚钱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艺术创作。十一岁时,他为生平第一位「女模特儿」造了第一件作品,就是给妈妈穿的拖鞋,进而一步步踏上设计女鞋的艺术之路。
周仰杰于1980年代初去英国留学,于伦敦艺术大学康德威那斯学院(即今天的伦敦时装学院)攻读鞋款设计,1983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在一间鞋厂干了两年后,1986年便在伦敦东区创立了自己的手造鞋工作室,起初为了糊口,只能制造平价凉鞋,拿到市集贩卖,五英镑一对。但他专心制作那他些细腻灵巧的独特鞋款,日渐受人赏识。
周仰杰认为高跟鞋最能体现女性魅力,不受潮流转变左右。他为客人以手工制鞋,原则就是「舒适、优雅、经典」:舒适是要鞋子设计贴合双脚曲线,配合不同人的脚型,使行走舒适方便;优雅是更充分展现女性美态;经典则是富有高贵格调,让鞋子在多年后仍保持生命力,不会过时。
他作为手艺人出身,本来对如何宣传推广等事,并不在行,幸好在伦敦的艺术学校,除了鞋款设计之外,也学习了这类经营生意的知识。出道之后,虽也遭遇过挫折低落,但他从小培养了坚忍毅力,对自己的作品又精益求精,只会默默努力,耐心等待时机。在创业之初,常有时装设计师找他造鞋,供模特儿走天桥,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多点机会曝光,即使没有酬劳也心甘情愿;因此结识了许多顶尖的时装设计师,间接为他的创作灵感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助力,让他对时尚的趋向更加敏感。
1988年世界时装界权威杂志《Vogue》以八页篇幅专题介绍,令他的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吸引了大批皇室成员、上流女士和演艺明星,渴望能穿上他亲手设计、亲自制造的美丽高跟鞋。他爸妈这时也从马来西亚跑来英国帮忙,不久,他和其他投资者合作,扩展了多间零售分店。
1990年,他经由一位英国设计师引荐,认识了黛安娜王妃,并送了她一双红色高跟鞋,戴妃对他优雅华丽的设计风格大为赏识,后来戴妃外访,找他按照各款服装设计一系列鞋子,就这样,他替戴妃造鞋造了七年,直至她逝世为止。他说戴妃这个人很善良,她看中他的设计,除了他手工不俗外,更重要是她有心提携英国本土设计师。所以,当周仰杰登上国际时尚殿堂之后,也不忘诱掖后进,多年来担任过英国文化协会的教育大使,近年更全情投入教育工作。
1996年,周仰杰与友人共同创立了 Jimmy Choo Ltd;开设精品鞋店,大量生产Jimmy Choo–ready to wear 女装鞋系列,但光是打造名牌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一开始他已决定在五年后退出,以便有更多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培育新人。2011年他出售了Jimmy Choo 品牌全部股份,从此与那个设计销售工厂量产名牌女装鞋的「自己」脱离关系,另在伦敦开了Jimmy Choo Couture 女服店,回复身为手艺师傅的真正自己,全心享受手工制鞋的乐趣。其巧夺天工的手艺,精致高雅的设计,使他的高跟鞋既是艺术杰作,也是时尚宠儿。现时他的工作室共有八位鞋匠,经由他们度「脚」订造的高档鞋子,不但会事先为女客丈量准确尺寸,还会与女客讨论她们想要鞋子有怎样的外观、想用哪些物料、想与哪些服装配搭,以及图案和配件等细节,务求为每位客人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贴心鞋子。
对周仰杰而言,创造品牌的成功之道,在于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他说:「我的鞋子优雅,非常女性化,但绝非一般所谓性感。我们的工作团队很专业,靠的是大家投入的整体协作。这个名牌代表的是精湛手艺。」他深信好的设计具有经典的外貌,设计者需具备敏锐目光。他本人擅长兼收并蓄,挑选别出心裁的布料和配件,使之碰撞出火花,比如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首饰和中国的绫罗绸缎,在他手下都能令鞋子显得别具贵气。不过,他从父亲学来的技术,更是决定性的。因为他能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不必仰赖别人。他有实际操作经验,懂得造鞋的原理和过程,能针对个别的需要而灵活发挥。他说:「很多设计师都注重创作概念,但若不能把概念变成产品,不懂得传统的技术,奢谈概念也没有意义。」
他的创作哲学除了秉承父亲教诲外,也深受母亲所信奉的佛教影响。他每天打太极,练气。他说过::「我是个佛教徒,很『道』。我常静坐冥想,是个生活简单、十分老式的男人。我已是百万富翁,不想赚更多的钱了。我还是喜欢按老样子生活,本来家境就不富裕,父亲相信做人要勤奋求存,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他的努力也没有人忘记,2000年他获授马来西亚彭亨州苏丹封赐拿督勋衔,2002年获英女皇颁授OBE勋衔。2004年又获英国莱斯特的德蒙特福大学颁发荣誉艺术博士。他曾表示,自己的成功是先在欧洲打响名堂,然后才在亚洲立定脚跟。他说:「我在马来西亚之所以受承认,是因为我在伦敦先有了成就,曾几何时,谁会想到一个中国名字可以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他始终以身为中国人为荣,近年他四处讲学,传艺授业,还让在伦敦求学的中国学生到他的工作室实习,言传身教。又安排学生往马来西亚的小型鞋厂实习,他还打算在自己家乡开设一所造鞋学校,培养人才。2009年马来西亚旅游部委任他为马来西亚旅游大使。
他自己曾受益于英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他的老师多有怀念,故过去十年均热心担任英国文化协会的教育大使,也当上他母校伦敦艺术大学的鞋履教育大使,又不断为中国学生搭建英国留学的桥梁。随着中国的购买力增强,很多名牌都聘用中国人当助手,在各大城市开店。地域性的分别也会逐渐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的设计行业抱持乐观,认为创意设计是一条长久发展之道。就像他自己从一个亚洲国家走向国际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对有志的年轻人始终寄予厚望,愿他们也像他的高贵女客所追求的那样:穿上合适的好鞋,走自己认定的路。
在过去30年,陈秉鹏一直在问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立志成为完美的设计师,大部份时间也在反复思量人类和他们的行为、趋势、材料,如何取其中庸之道来做出最佳的设计?他的前瞻性思维远远超越时尚和美学,反之检讨如何实践功能,补足和加强产品、服务,甚至整个系统 (如公共交通) 的用途。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陈秉鹏是坚定不移的。他决心要知道、肯定不同的人会怎样使用设计、怎样响应设计。他不断思考如何确保工具和知识,可迎合现今社会的急剧转变。
陈秉鹏于1989年在纽约成立了ECCO Design,多年来透过用者为本的设计,为多个国际客户出谋献策、改善计划。这个主义的背后理念 ,就是设计师必需有智慧地表现中庸之道,包括人类与产品、商业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等,最终改变社会。
陈秉鹏在中国广州出生,在香港接受教育。1976年,他在香港理工大学毕业,主修工业设计;然后前往一间以引领美国设计潮流见称的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进修。在进修期间,他有机会与产品和人体工学设计的先驱合作,从中获益不少,也对他的专业实践和设计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发明家,陈秉鹏 迷上了各种各样丰富人生的创意理念,使其制造多个现代作品,获取了多个专利。
陈秉鹏成立的顾问公司ECCO,是一间广为人知的、备受尊崇的公司,专门针对不同界别跨国企业的需要,包括Herman Miller、Virgin、Toyota、KEF、LG Electronics及Lenovo,享负盛名。他创意无限,经常采纳突破性的全新意念,形形式式不尽相同,并设计出多个最佳畅销产品,如椅子、手提电话、CD播放器、洗衣机、订书机、办公室家具、车内互动声控系统、雪柜、耳筒等。其中的代表作可谓重订美国新泽西州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多层轨道车。
ECCO 的设计理念超越风格和图像,寻找机会融入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和文化联系的元素;其设计的产品别具意义,融合用途、创新、深度反思的创意、突破性工程和诗意的演绎。
虽然他手法务实,以设计作为商业和社会的工具,他的作品却在多个国际杂志报导和介绍,以及在全球多个博物馆中列入永久收藏之列。这包括London Design Museum、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 de Montreal、The Israel Museum、德国的Museum Die Neue Sammlung 、The Cooper-Hewitt以及纽约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D Magazine 称陈秉鹏为美国四十位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而Business Week 亦赞扬他:「新一代心灵手巧的美国设计师之一,广受全球瞩目」。2007年,陈秉鹏获选为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时,Contract Magazine 亦有类似的赞赏。在2009年,他为Bug Labs设计了突破性的模块硬件/软件流动工具,成绩有目共睹,并获取了World Technology Award in Entertainment,击败当时在电子游戏、学术和电视舞台上世界知名的对手。
陈秉鹏是IDSA的活跃会员,在设计范畴上贡献良多,包括为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和CES Awards 担任工业设计评审。近年来,他专注拓展现代中国设计的范畴。在2007年,他与Herman Miller 合作研发和设计一个以竹制成的人体工学扶手椅。这全新产品综合了传统工艺和计算机技术,引发陈秉鹏在传统中寻找强化设计的方式,如今成为设计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马可于199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1996年,她创建首个时装品牌 –「例外」,并担任其设计总监。其后,马可于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05春夏作品发布会上,首次面向媒体介绍「例外」系列。
马可曾获得多个奖项,以肯定她的设计才华和表扬她对时装设计业所作出的贡献。当中包括被《周末画报》评为 ”2006全球杰出华裔时装设计师”,以及2007 ELLE Style Awards ”亚洲最具风格时装设计师”大奖。
「无用」品牌的创建可说是马可时装设计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7年,她受邀参加巴黎时装周,首次发布最新作品 ”无用之土地” 。同年,金狮奖得主贾獐柯就 ”无用” 及马可本人的拍摄记录作深入诠释,所制作的纪录片《无用》更于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取纪录片最高奖项 – 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翌年,马可成为首位中国服装设计师获邀参加7月份的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并发布其新作 ”无用之奢侈的清贫” 。其后,马氏获邀参加由伦敦V&A博物馆举办的Fashion in Motion活动,于5月16日在博物馆的Raphael画廊展示“无用之土地”系列作品,而“无用之土地”系列作品亦入选“国际年度设计大奖”候选人名单,并于2月13日到4月27日在伦敦设计博物馆进行作品展示。
马氏的才华亦充份表现于时装设计以外的领域。她早于2004年已创作图书《点一》。该书更获得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且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2008年,马可荣获第11届克劳斯王子基金奖(The Prince Claus Awards) ,并于12月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无用之土地系列)作品展示。
许诚毅,二十多年来专心致志推展动画艺术的工作。作为动画电影的导演,他在动画的视觉效果和情感铺排上,坚持观察和反映人生的重要性。对于许诚毅来说,富想象力地将一举一动重新创作得自然流畅,就是令动画富有挑战性,且带奇妙之处。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完整描绘,许诚毅绝对是一丝不苟的,这正正突显了他的超卓才华,可构思动人心弦、深入民心的人物性格,令故事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获得认同。
许诚毅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平面设计毕业生,在学校的一次偶然机会下,他接触了动画的工作,造就了他参加1984年的香港独立短片拍摄比赛,更获取了最佳动画奖。及后他于香港计算机动画公司Quantum Studio担任动画师。其后,他到了加拿大Sheridan College 修读计算机动画课程。
自1989年起,许诚毅已成为PDI/DreamWorks的主力,领导公司里的动画团队进行各式各样的动画工作,由商业广告、短片及至电影不等。他专心在PDI发展,孜孜不倦,更创作出多个获奖广告和短片,这份努力引领他成为PDI/DreamWorks首套全计算机动画故事片《蚁哥正传》的造型设计师 / 动画指导。许诚毅亦是奥斯卡得奖电影巨片《史力加》、环球片场主题公园万人迷《史力加.四度空间》及《史力加2》之动画监督,成为史上收入最高的动画电影。他亦曾担任DreamWorks Television及全国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映之动画笑片《Father of the Pride》的动画总监。他完成了《史力加之咁就三世》的首个联合导演工作,最近亦为《功夫熊猫》中的动画短片“Secrets of the Furious Five”作指导。
妍雅意有限公司
主席、珠宝及饰物设计师、文化艺术策划及咨询顾问罗启妍的创意设计一直赢得国际赞誉,她被公认为设计界先驱,将中国文化的神韵及精髓融入珠宝设计,开创了半宝石的运用,使颜色宝石成为珠宝设计的主流。
罗氏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具有渊博的知识,广为业界认同,先后编写过四本中国文化书籍,内容包括中国家俱,生活环境等范畴。作为设计师及历史学家,罗氏善长以深厚的中国文化成为其创作灵感的泉源。三十多年来,她的作品贯彻其优越和独当一面的特点,充份流露其独有的气质。
于2005年,罗氏获邀参加于华盛顿甘乃迪中心举行的大型展览,与卡地亚等三个杰出、成功的珠宝品牌联袂展示极具影响力的设计。自1992年开始,她策划多个有关艺术、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及论坛。罗启妍于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的周年讲座被广泛公认为重要的讨论会。
刘家宝拥有十五年汽车设计经验,现任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设计师,为福特旗下多款运动型多功能轿车﹝SUV﹞,包括EcoSport、Explorer、Explorer Sport Trac、Expedition、Mercury Mountaineer、和Lincoln Navigator制定设计方向。
刘氏糅合美学与工程学的非凡设计,不但令她获得多个设计奖项,亦让她赢得业界美誉,《Autoweek》更誉她为「改变世界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谭燕玉于广州出生。于享负盛名的香港理工大学时装设计学系毕业,是亚洲土生土长的设计师,其成功是香港以至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典范。她同时亦意识到设计创作离不开社会责任,因此在工余亦热心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及演讲。
谭氏刚于今年荣获「2005年香港杰出女企业家大奖」,并获邀在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演讲。
第二届「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大奖的获选者为靳埭强 BBS。靳氏在同业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其作品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特色,拥有极高的观赏及实用价值,深深牵动人的心弦,受到评审团一致推崇。
综观靳氏多年来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等地所设计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致力将中国特色的设计带进国际设计舞台的坚持;而他亦同时不断协助提升华人设计师的创作水平。而靳氏的设计对于新一代的设计师亦影响深远;虽然他出身于学徒和裁缝师,但凭着不断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为年轻一代树立良好典范。
President emeritus
AIGA
CEO
CM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