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
上下聯合創始人
蔣瓊耳女士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其作品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她的設計之路始於上海同濟大學,並在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進一步深造家具及室內設計專業。2009 年,她回國後與愛馬仕集團合作創辦了品牌「上下」。
她以「情感」為設計理念,糅合傳統與現代、工藝與技術、功能與情感。她的作品完美地結合東西元素,對文化傳承及力求創新的精神為她贏得多項榮譽,包括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和被世界奢侈品協會評爲「全球最具價值奢侈品牌」100強等。
DFA 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獎2023嘉許蔣瓊耳透過結合傳統與創新對亞洲以至全球設計領域帶來的重要貢獻。
中國時裝設計師
玫瑰坊創始人
郭培為時裝設計師,玫瑰坊創始人,亞洲首位且中國唯一一位法國巴黎高級時裝公會受邀會員,亞洲高級定製卓越會員(終身創始會員)。2015年底,她獲亞洲高級時裝聯合會 (ACF) 認證為亞洲高級時裝師,同時還被評選為「亞洲傑出設計師」,並成爲ACF的終身創始會員。2016年,她榮登《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20多年來,郭培一直為中央電視台年度春晚最受歡迎的主持人和表演者設計禮服,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典禮禮服的設計師。她一直致力於保護和創新傳統刺繡藝術,帶領她的團隊恢復了幾近失傳的「皇家刺繡」。秉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郭培亦將傳統的中國刺繡技術與前衛的剪裁相結合,打造了她的時裝王國。1991年她創辦玫瑰坊,成爲內地第一間註冊高級時裝店,為當地高級時裝業開闢道路,其後她在北京、上海、澳門,以及在巴黎等許多城市開設了門店及展廳,將中國傳統刺繡帶入世界舞台。
她曾獲得「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且於2018年被任命為內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委員會的高級顧問。
八萬四千溝通事務所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黃炳培,又名又一山人,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視覺溝通創作人。他的創作傳達着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反映出其對香港的感情。黃氏1980年畢業於香港工商師範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設計應用系。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五年後,投身廣告創作行列,邁向他成為著名視覺創作人之路。1996年,他加入英國Bartle Bogle Hegarty(亞太區)廣告公司為亞太區創作總監,為歷來首位華人受聘此職位。回港後,於2002年,與合夥人成立三二一聲畫製作有限公司,又於2007年成立八萬四千溝通事務所。
黃炳培於2004年,獲邀成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2007年起,連續四年擔任AGI國際執行委員會成員。2005年憑「紅白藍」系列作品,代表香港參展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在本港及國際社會備受讚譽。由2000年起,黃氏穿梭本地及海外各大院校,舉行講座和工作坊,為其視為創作生涯中重要的一環——設計教育作出貢獻。歷年來,黃氏的平面設計、廣告及藝術創作在本地及國際間屢獲殊榮,獲頒逾六百個獎項,包括d&ad黃鉛筆獎、東京TDC大賽/TDC獎、兩項One Show金獎等。2012年,獲香港藝術館頒發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以及奪得香港藝術發展獎之2011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視覺藝術)。
黃氏擁有非常全面的藝術及創造力,使他在設計界中佔有重要席位。從黃氏不同的平面設計、廣告作品,及攝影作品上可以看到黃氏對創作的狂熱及才華。黃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在創作中尋求獨特的意義,並在商業主義與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王澍致力思考和實踐中國當代本土建築學的重建。他的工作範圍不僅在於探索新建築,更加關注重建曾經充滿自然山水詩意、追求「自然之道」的世界,而符合自然也是中國和亞洲地區過去的共同價值觀和建造方法。整個建造體系關心的,不是人類社會固定的永恆,而是周而復始的演變。王澍渴望建造一個與自然相似、充滿詩意的世界,這令他自覺地採用自然材料,而且在建造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設計師、品牌顧問及藝術家
陳幼堅設計公司創辦人
電影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師
攝影: 夏永康
張叔平是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家。他與不少同年的青年人一樣,在殖民地長大,放棄了一條易走、康莊的事業道路,反而選擇創意藝術,到外地深造電影。離開學府後,投身電影行業。當時的香港電影工業困難重重,但又機遇處處,造就了後稱「香港新浪潮」的一代電影人,而張氏也成為首屈一指的美術指導和電影剪接師,他後來的作品也和香港電影一樣,票房和口碑都更跨大步,走出香港和亞洲,為世界所認識和讚譽。
張氏在加拿大溫哥華攻讀電影學院,並在1970年代末香港流行文化的百花齊放時期投身電影行業。張氏於1981年為電影「愛殺」擔任美術指導;其後,他開始和導演王家衛合作,從不間斷,也獲獎無數。當中最膾炙人口的有「重慶森林」(1994) 、「春光乍洩」(1997) 、「花樣年華」(2000)、「2046」(2004) 、「藍莓之夜」(2007),「一代宗師」(2013) 等。張叔平曾獲得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的金馬獎、中國大陸的金雞獎、法國康城影展獎項,他更憑藉「一代宗師」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那些實至名歸的獎項有效地把香港電影藝術推廣到世界各地,把他優秀的作品介紹給全球的觀眾。可是,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對電影、時裝設計及藝術的熱誠。
DIMENSIONE CHI WING LO Italia 及「一方」創始人
Photographer: Cho Youtao 曹有涛
盧志榮的豐富創作涵蓋了建築、雕塑、室內與家具設計等領域,他一直以對理念的淨化、詩意的詮釋、細節的關注、備受意大利及國際設計界推崇。
盧志榮創辦的DIMENSIONE CHI WING LO® 是他密切監督下在意大利生產的家具品牌,他活躍於意大利的設計領域已二十多年,他的「永恆的設計」得到國際廣泛的關注,他許多早年的作品依然被繼續追捧。
2007年,盧志榮為香港回歸中國十週年獻上設計作品。2004-2006年,他曾任意大利著名家具名牌Giorgetti藝術總監。在2009年,他曾任俄羅斯聖彼得堡設計雙年展評委會主席,同年並以作品「塔的家」獲密斯凡德羅建築獎提名。2010年,他在佛山組織和主持了一個意義深遠的國際設計研討會,倡導「中國需要原創設計」的精神。今年,他創立了「一方」,旨在融會古今智慧與感悟,以物品的創作重申永恆、簡潔和本質之道。
同時,盧志榮還創作了一系列雕塑,他的藝術個展在意大利及東南亞地區當代畫廊展出,作品被國際收藏家垂青。
盧志榮在香港長大,於1988年以最佳論文獎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他曾任教於紐約Syracuse大學,是德國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 成員。他的作品遍及米蘭、雅典、倫敦、伊斯坦布爾、雅爾塔、迪拜、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Arnold Chan成長於香港,中學後期往英國倫敦受教育。1979至1982年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修讀建築學學士(榮譽學士)課程,1984年取得建築文憑,翌年於南岸理工學院獲中級照明設計文憑。
1986年創立國際建築照明顧問Isometrix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從事時尚、酒店、住宅、零售、建築和文化空間的室內外照明。陳氏周遊列國,與國際最負盛名、廣受讚譽的客戶和設計團隊合作,包括Christian Liaigre、David Chipperfield、David Collins、Herzog & de Meuron、Jean Nouvel、John Pawson、隈研吾、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坂茂、Thomas Heatherwick和Zaha Hadid。80年代中期,他首批矚目的燈光設計委約項目之一,是著名建築師Eva Jiricna為獨家時裝零售商Joseph在倫敦布朗普頓路設計的商店。90年代中期,Isometrix為建築師Philippe Starck設計香港半島酒店的餐廳Felix,聞名於亞洲。最近的項目包括香港的Tazmania Ballroom 和 The Upper House、倫敦的London Edition 和 Sketch,以及東京的AMQ。
Isometrix在倫敦和香港均有設計工作室,目前全職員工逾35人,擁有多元技能,從受過專業建築和設計訓練的同事,至擁有豐富燈具技術性知識的產品和燈光設計師,亦設有原型試驗設施的造模工作間。
Isometrix屢獲全球最具聲譽的建築燈光比賽英國「燈光設計大獎」,獲獎項目包括樂家倫敦展廳、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及紐約Wakiya 餐廳。
1973年於黑龍江出生, 1993年入讀齊齊哈爾大學,主修平面設計,並於1996年畢業。2006 年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獲EMBA學位。1996年,姚映佳加入聯想,是聯想引進的第一位設計師。他創設的工業設計團隊使聯想成為率先將工業設計引入資訊科技領域的企業。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設計推出「因特網電腦」天禧台式機(1999年),該款產品普及了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使聯想同期市場佔有率及出貨量首次躍居亞太區第一,為聯想消費型產品的研發能力奠定了基礎。在隨後17年,姚映佳持續地將全新的設計概念引入中國資訊科技界。其領導下的聯想設計與用戶體驗團隊是一個多專業、跨文化、跨地區的協同創新團隊。特殊的組織結構使設計團隊能夠充分發揮其在材料、機械和技術上的優越性,設計作品不僅能滿足用戶需求,同時還提升了聯想的品牌價值。聯想是第一家同時囊括四大國際著名設計大獎的中國企業設計團隊。
顯微鏡下的翅膀 衝浪的想像
「設計,有時像蒙太奇一樣,把很多不相關事情,聯繫在一起。」1996 年某個下著微雨的周末,23 歲的平面設計師姚映佳碰上命運轉折點。在準備去某著名廣告公司報到前夕,聯想正在北京舉行交流會,他就被神奇的力量拉扯 — 羅丹雕塑〈Thinker〉的廣告引領他走到聯想講台前。自此,姚映佳便與這家抱有科技夢想和文化使命感的企業融合為一,從聯想聘請的第一位設計師創立IDC(工業設計中心),到帶領第二個IDC(創新設計中心)的跨國設計團隊,衝過一個又一個浪;17 年來,姚映佳的聯想與中國一同成長,手執紅色火炬邁向世界。今日,這位聯想集團副總裁、首席設計師,不忘對年青人說:追逐夢想,做你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美麗細節 宏觀感知
小時候在家鄉黑龍江齊齊哈爾,姚映佳特別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背起畫架到戶外寫生,騎十分鐘自行車便到達嫩江,有蘆葦白樺,有頭頂一點紅的丹頂鶴,齊齊哈爾的滿語意思是:月亮升起的地方。在如此美麗的北方城市長大,有些東西已潛移默化。「我很喜歡大自然,有著一種情結或者情感。在那一瞬間,你看見萬物神奇的變化,一夜之間,綠葉可變黃,也可長出新生命。一覺醒來,晨光和鳥聲交織,你感到,既真實,也很和諧,這些對我後來作為設計師有很大影響,我特別想抓住一種和諧的感覺。我會關注人和人、人和物、生物和死物之間複雜又有趣的關係,如何在自然環境下,能夠讓人和延伸的外物,有一種很和諧的發展關係呢?」
姚映佳老家,曾經出現很多上山下鄉的知青。在這個以黑土文化見稱的地方,曾誘發不少文藝青年的創作熱情和靈感。高考恢復後,姚映佳上的美術班裏,有不少比他年長的知青。「為了理想,他們重新拿起畫筆,尋找人生下一個機會,不為曾經的經歷所阻礙。」 年輕同學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骨子裏的執,自強不息。
東西Thinker Yoga 碰撞
姚映佳說,選擇設計工作,你選擇的,不僅是一個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人的關注、對細節的關注、對大環境的關注。設計,關乎所有。「好的設計同樣是好的商品,因為它預見人們的需求,平衡技術和製造的關係,因為它能夠將技術更和諧地應用在人民生活每一個可能的細節中。當你要做一個市場領導者時,你不僅要做科技和用戶體驗的領導者,更要成為未來消費趨勢的領導者。」
姚映佳領導的設計團隊,見證中國從工業跨越到創新年代,從追隨全球對產品工業的固有理解提昇到企業對設計認知的變化,質素的變化。「設計,就像發酵中的『酶』,它不是主體,但有了它便會催化某些化學作用,滲透各個互動環節和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 對用戶需求的理解、產品開發之道、服務內容的體現、產品的終極追求,這一切價值,都讓企業成為更立體和綜合的體系。」就像當初姚映佳被羅丹的Thinker 指路,到後來聯想收購 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兩種「 思考」 互通結合,移動到另一層次。「東西方文化,對事物的理解有時很不一樣,但最後,你又會發現,殊途同歸。」
IT 火炬手 紅的呼喚
親切功能、驚喜體驗、前瞻視野,設計,亦關乎文化記憶和情感呼喚。聯想的大紅IdeaPad,在IT 界愛銀與黑冷酷中,亮眼大膽。紅色,不好運用,特別是對中國來說,有無比複雜的情感記憶。「每個顏色都有它所象徵的情感和態度。你敢用紅色,表示你有一個明確態度,你知道它意味甚麼。」 當姚映佳帶領聯想團隊設計2008 年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他們參考各國文化對紅色的應用,譬如西班牙代表的熱情奔放。鮮明溫暖的紅,首先,切合主題 — 火,代表奧運精神的傳承、對未來的熱烈期盼。第二,跟人的因素有關。「我們分析火炬在人群裏、在複雜建築背景下、在美麗風景中,紅色,是最容易被識辨,成為移動和傳達訊息的中心點。第三,跟情感有關。紅,有它一定的兩面性,我們希望它代表一種更積極和熱情的態度。我們選擇紅,也並不僅僅因為它是中國,我們的團隊是很國際化的。」 火炬以及特別為京奧生產作善慈拍賣的限量版「 祥雲」 手提電腦,可算是非常「 Lenovo way」,因為它讓觀眾看見 — 全球化下中國企業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使命感。追求至美挑戰極限
二○○六年羅偉基在日內瓦車展上一鳴驚人,他為紳寶設計Saab Aero X概念車,彷如戰鬥機的車頂向上掀開之時,大家心頭一震,為甚麼自己就沒想到,難道奇跡只降在羅氏身上?其實,說奇不奇,紳寶本來是瑞典的飛機製造廠,羅偉基的靈感絕非憑空而來,在汽車設計的路上,每一步都注滿了他的心力。
好的設計,總是始於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故事, 一個使之不得不然的理由。他自身也有一個好的開始:小時常幫父親修理車子,爸爸和叔叔都是車迷, 他又喜歡藝術, 看過的汽車都可記住,還畫下來。他說:「我很幸運,在一個重視設計的家庭成長,周圍的朋友也很有設計感, 都注重外觀形態, 懂得欣賞時尚風格。」有一次, 他從雜誌上發現設計汽車原來可以當終身職業,那時香港的汽車產業還不發達,要入行十分困難,但他目標明確,念完理工大學的工業設計後,便前往英國深造。
知已知彼,他走在潮流尖端
汽車設計屬於極度複雜的工業設計,牽涉到美學、科技和安全種種考慮。那麼, 傑出的設計怎樣構思出來?「關鍵是要與眾不同。我們會先用基準分析法,跟同業中的最佳典範比較。觀察現時的潮流,展望未來的市場。不但要看別人生產的車,也看他們的概念車,這樣才會知道:噢,原來他們打算這樣發展,那麼未來四五年我們可以與之競爭嗎?」
令設計先人一步, 眼光要放到不斷變化的世界市場
「然後,我們在車展和顧客品評會上展出自己的概念車, 收集顧客的意見和反應。弄清楚每款車的顧客對象和特定用途,不斷檢討,跟其他車款比較。再從十到十二個設計方案中篩選出三個。和工程部門一起研究每個車款的性能效果,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看各部份是否協調, 因為符合其特點的設計, 採用更好的引擎, 充分利用車身形態, 會令汽車開得更順暢快捷。當我們把三個設計的原尺寸模型, 逐個展出之後, 又怎知哪個會最終勝出? 那只有憑經驗了, 也許再加上直覺。一件前所未見的新產品,有時第一眼就知道是否有吸引力。」
羅偉基怎麼能看出某個車款會在六年、甚至九年後, 仍受歡迎?「令設計先人一步, 眼光要放到不斷變化的世界市場。當今中產階級日益擴大,對資訊流通及空間移動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精明的中產階級, 愛尋找充滿動感、外型吸引、細節豐富、與眾不同的設計。我們要預測未來的風格和市場趨勢,要對車種有清晰明確的觀念,找出符合構想的車體構造。設計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與時俱進。」他說起車與未來的時候,語調稍稍上揚, 特別有自信。他的一貫作風就是:要保持先進地位,就得帶領潮流,而非跟隨潮流。
勇於求變,他堅持唯美設計
羅偉基對汽車設計的追求,是在簡單中求精緻。「要找尋一個主題, 注入車子的形狀和表面, 融入汽車的雕塑當中。」換言之, 要憑著更簡潔悅目、更具雕塑美、令人覺得更溫暖的設計來吸引買家。此外, 車子一眼看去, 要有鮮明的品牌特色。「設計一系列車款, 雖屬於同一家族, 卻要各有性格, 成員之間看起來要像表兄弟, 而不像孿生子。整個系列的車款都要圍繞著顧客的生活來設計,這樣才會有統一的風格。大家才會信任你的品牌,因為你透過一系列品牌傳達出自信。」
「一般來說,定下了新一代汽車的設計策略,就會堅持做下去,而不會臨時為了跟別的車廠競爭而改變初衷。一旦有了清晰策略, 我們不會同時製造所有車款,而是將新款逐個推出。」
他設計的車款特別講究比例,讓人覺得車子比實際尺寸更寬敞。視覺上的巧妙安排, 令車體顯得更長,車身更低;車頭的前懸經過周密計算, 不同大小的前輪和後輪、軸距和輪胎、負表面和Z尺寸弧度,都要互相配合,才能做出一輛瀟灑而堅固的汽車。」羅偉基認為這樣做是追求完美。
他下一步想設計一款「超級身材」的汽車,擁有最迷人的比例。汽車的設計和造型既有分工,也有重疊。在車體構造的初期,設計十分重要,但造型是個有所為而為的過程,需依照主題,逐步演變出車子的雕塑形態,再精心挑選布料皮革,製造出令人驚豔的效果。他明白比例也受制於科技,所以一旦將比例的設計推至極限,就開始加上各種形態和特徵線。當然,還得顧及乘客需要,讓駕駛者和乘客有舒適的體驗。「我會推至最盡,找出最好的比例,直至實際構造無法再作改進為止。汽車設計不僅講究美麗造型,而是需要在堅實的工業基礎上展現設計風格。」他總是在設計和造型上取得平衡:「如果我更改了某個形狀,我會想出一個替代方法。雖然有時免不了要妥協,但首先我們得要求改變。」
多元文化觀念交流碰撞, 不斷啟發我的靈感
虛懷若谷,他擁抱多元文化
羅偉基來自香港, 自幼受環境影響, 對亞洲文化心存尊敬,但他認為汽車設計並無東西方的矛盾, 他對兩者的風格同樣重視, 對顧客口味的轉變也始終保持敏感。至於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 他覺得仍需假以時日:「車和車之間可以靠攝影機和感應器,互相對話,行車會變得安全放心,到時大家會更注重車內空間的舒適及內部的設計細節。」
汽車設計其實結合了外觀、內飾、顏色、物料、三維模型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而羅偉基最善於集思廣益。「現在人人都可以對設計發表意見, 設計師、車廠總裁、產品計劃、市場推廣和工程部的主管都有發言權。用家當然也會評頭品足。要把車子弄得美觀好看,倒是輕鬆的事。反而怎樣把所有意見協調起來, 平衡各種靈感, 匯合成唯一的選擇, 讓大家都可以說:這樣子就對了!這才是最困難的。」
羅偉基放眼世界。他跑到英國深造, 不足十年已闖出名堂, 揚威東京車展, 但成名後仍不斷努力, 每個月讀五十本雜誌, 瀏覽數百個網站。舉凡時尚、建築、汽車設計、科技創新的書, 他都會看。但最重要的靈感, 來自他遊歷過的地方、和同事及設計界朋友的接觸。「現在跟我合作的四五十個同事, 來自全世界二三十個國家,從巴西、羅馬尼亞、印度, 到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有, 彼此組成一個緊密網絡。這樣的人際網絡能令多元的文化觀念交流碰撞,不斷啟發我的靈感。」
有時太過先進的設計, 反會惹來議論, 毀譽不一。但羅偉基對批評一直抱著開放態度,因為評論不管好壞,表示別人對自己的設計有感覺,這才是更重要的。身為首席設計師,要走在消費者之前,找到他們所想要的感覺,比他們更了解自己。
現在他加入了法國雷諾車廠,原因之一是雷諾擁有完整的電動車系列,他明白可持續發展是世界的大趨勢,深信汽車設計在環保節能上可以起帶頭作用。不會滿足於既有的成就、不斷向自己極限挑戰的羅偉基, 未來不知又會帶給大家甚麼驚奇?
羅偉基 1964 年生於香港,1985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繼而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修讀交通工具設計碩士課程。
他剛從英國畢業,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就邀請他加入英國蓮花汽車公司的三人設計顧問小組,參與設計已故老闆Colin Chapman 的皇牌,也是當時最快的四門房車Lotus Carlton。1990 年,他跑到德國的奧迪汽車廠, 設計AVUS 概念車和A4 的內部與細節。1993 年,他的夢想終於實現,汽車設計雜誌《Car Styling》大幅報導他於東京車展首次亮相的汽車,事業開始邁向國際。同年,平治把他招攬到日本新設的中心, 負責設計M-BF20 0 和 M-B Maybach 的概念車(先後參加了1995 年巴黎車展和1997 年東京車展)。2000 年,紳寶汽車聘請他到瑞典,擔任先進設計室的首席設計師。20 04 年,他獲通用汽車( 歐洲) 委任為高級設計總監,負責旗下紳寶、歐寶和佛賀的車款。
他推出過紳寶9X 概念車(2001年法蘭克福車展)、紳寶9-3X 跨界雙門轎跑車(20 02 年底特律車展)、9-3 Spor tHatch 掀背車(20 03 年法蘭克福車展)、歐寶GTC 概念車(20 07 年日內瓦車展)、歐寶F lextreme(20 07 年法蘭克福車展)、紳寶9-4X BioPower(20 08 年底特律車展)、歐寶Mer iva 概念車(20 08 年日內瓦車展) 及9-X BioHybr id 概念車(20 08 年日內瓦車展)。
羅偉基獲譽無數,包括作品曾獲選20 06 年美國《汽車週刊雜誌》的「展會最佳車型」、入圍Louis Vuitton 20 06 年經典概念車大獎、榮獲20 06 年英國《汽車雜誌》「年度概念車」美譽,以及2006 年日內瓦車展的「展會最佳車型」獎。20 07 年他本人獲香港Elle Style獎選為年度最佳亞洲設計師,20 08年其作品亦再登上美國《汽車週刊雜誌》,獲選為最佳概念車。
2010 年, 他去到法國, 接受了雷諾汽車廠的挑戰,出任汽車外型設計副總裁。雷諾推出新的「生命週期」設計策略,羅偉基在整個策略的構思中舉足輕重,並且以一系列標誌性的概念車和量產車展示新策略的成果,包括Dezir 概念車(2010年巴黎車展)、Captur 及R-Space概念車(2011 年日內瓦車展)、Frendzy 概念車(2011 年法蘭克福車展)和 New Twingo(2011年法蘭克福車展)。新策略下首批開發的量產車Clio 和Z oe, 已於2012 年9 月在巴黎車展亮相。
二○一二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大獎是我從事自己所喜愛的事業以來的最高榮譽。當我獲得提名的消息傳來時,我正在自己的大型玩具室,做每天例行的設計檢討。那裡是個設計工場,位於雷諾公司佔地二萬七千平方米的設施內。這工作空間有高度防衛,裡面儲藏了在不同研發階段製作的原型及未來車款。我回顧自己的事業怎樣走到這一步時,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九八四年七月,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前的暑假, 獲得陳蕉琴設計基金獎學金, 可以去英國赫特福德郡的Og le 設計公司作海外實習,有機會參與幾個設計項目, 從廚房用具以至倫敦的新巴士。有幾位設計師具有設計汽車的經歷,他們教曉了我一些汽車繪圖竅門。我十幾歲時曾多次試筆, 想像專業人士那樣繪畫汽車, 但成績平平, 直到那時為止, 我不過是從汽車雜誌上東抄西襲。
有一晚,幾個設計師請我一同參加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展。學院位於肯辛頓,校園並不起眼,但校內展品的創造力卻令人刮目。我跟畢業生交談,了解他們怎樣為了追求夢想,而走上不同的路。我來到汽車設計展區,一個個製作精良、細節精美的仿真模型,看得我眉開眼笑。我跟隨參觀群眾進入禮堂,那裡擠滿了學生和專業設計師。有位特別嘉賓正要開始演說,他就是汽車設計之神Giorgetto Giugiaro !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位福士汽車及世界數一數二汽車設計的幕後功臣,現在就離我幾米以外站著。他動人的演講令我深深著迷。他談論汽車設計的演變,描述他怎樣設計代表作。一張張幻燈片,把他在各個研製階段的草圖、設計圖和模型,打在巨型銀幕上。我神往極了,好像一切命中註定,讓一個想在汽車設計業大展抱負的香港人,因緣巧合,站在這圈子的中心。我想加入這行業,於是不知疲倦地整理作品集,申請就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汽車設計課程,一年後終獲錄取。
這些年來, 我有機會認識Giorgetto Giugiaro及其他大師,跟他們一起共事。我發現汽車設計的世界,遠遠不止於創造四個輪子的可愛物體就算了事。我們需要藝術才華、技術知識、策略思維、商討技巧,才可妥善處理極之複雜的汽車開發過程。汽車設計師的生活充滿挑戰,要求很高,勞心勞力,可我熱愛每一分鐘!像我這樣的車迷,可說找到了全世界最棒的職業!
女鞋設計家周仰傑 — 用手也可走得很遠
周仰傑(Jimmy YK Choo)是馬來西亞的拿督兼鞋履設計師。在八十年代從馬來西亞到倫敦,鑽研鞋履設計藝術。他於Cordwainers College修讀鞋履,該學院現已隸屬於倫敦時裝學院,並為倫敦藝術大學五所學院的其中一所。周仰傑為已故王妃戴安娜設計鞋履,因而聞名於世,其創作別出心裁、風格獨特,成為皇室和名人的至愛。
周仰傑於1986年設立女裝鞋品牌,多年來榮獲多個獎項,充份突顯其非凡成就。至今最為顯赫的,是由英國貿易及工業大臣授予,並由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頒發的OBE勳銜,以表揚他對鞋履設計和時裝界的卓越貢獻。
周仰傑是倫敦藝術大學的鞋履教育大使,也是英國文化協會的代言人,向外地學生致力宣揚英國教育。
近年荷里活女星及追求時尚的女孩,許多都渴望擁有一對周仰傑教授所設計的手工鞋。這位享譽全球的鞋履設計大師,是唯一在國際擁有以自己英文名字為鞋子品牌的華裔人士。曾是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專為女士度身製造自成一格的高貴鞋子,不單憑其對鞋履設計和時裝界的貢獻獲得大英帝國勳章,也因他的藝術創意和對社會的積極回饋而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2011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家大獎 。
當初這位馬來西亞裔華人,怎麼開始對女士的鞋子提起興趣?原來他父親就是一位優秀鞋匠,少時從廣東梅縣去了南洋謀生,學習造鞋,後自立門戶,他傳授的精湛技術,足以讓兒子畢生受用。1961年,周仰傑於檳城出生,他的英文名字叫Jimmy Choo其實是陰差陽錯,因登記姓名的人把他的姓Chow誤寫為Choo。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愛上了造鞋子,每天放學後自願跟父親學習手藝,毫不勉強,甚至樂在其中,因為他覺得這是磨練忍耐力和恆心的方法。他深受父親的理念影響,父親全心全意的製造每一對鞋子,在製作過程中將整付精神寄託在人的雙腳之上,並告訴他說,這件事不是造鞋和賺錢那麼簡單,而是一項藝術創作。十一歲時,他為生平第一位「女模特兒」造了第一件作品,就是給媽媽穿的拖鞋,進而一步步踏上設計女鞋的藝術之路。
周仰傑於1980年代初去英國留學,於倫敦藝術大學康得威那斯學院(即今天的倫敦時裝學院)攻讀鞋款設計,1983年以優秀成績畢業。在一間鞋廠幹了兩年後,1986年便在倫敦東區創立了自己的手造鞋工作室,起初為了糊口,只能製造平價涼鞋,拿到市集販賣,五英鎊一對。但他專心製作那他些細膩靈巧的獨特鞋款,日漸受人賞識。
周仰傑認為高跟鞋最能體現女性魅力,不受潮流轉變左右。他為客人以手工製鞋,原則就是「舒適、優雅、經典」:舒適是要鞋子設計貼合雙腳曲線,配合不同人的腳型,使行走舒適方便;優雅是更充分展現女性美態;經典則是富有高貴格調,讓鞋子在多年後仍保持生命力,不會過時。
他作為手藝人出身,本來對如何宣傳推廣等事,並不在行,幸好在倫敦的藝術學校,除了鞋款設計之外,也學習了這類經營生意的知識。出道之後,雖也遭遇過挫折低落,但他從小培養了堅忍毅力,對自己的作品又精益求精,只會默默努力,耐心等待時機。在創業之初,常有時裝設計師找他造鞋,供模特兒走天橋,他爲了讓自己的作品多點機會曝光,即使沒有酬勞也心甘情願;因此結識了許多頂尖的時裝設計師,間接為他的創作靈感和事業發展提供了助力,讓他對時尚的趨向更加敏感。
1988年世界時裝界權威雜誌《Vogue》以八頁篇幅專題介紹,令他的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吸引了大批皇室成員、上流女士和演藝明星,渴望能穿上他親手設計、親自製造的美麗高跟鞋。他爸媽這時也從馬來西亞跑來英國幫忙,不久,他和其他投資者合作,擴展了多間零售分店。
1990年,他經由一位英國設計師引薦,認識了戴安娜王妃,並送了她一雙紅色高跟鞋,戴妃對他優雅華麗的設計風格大為賞識,後來戴妃外訪,找他按照各款服裝設計一系列鞋子,就這樣,他替戴妃造鞋造了七年,直至她逝世為止。他說戴妃這個人很善良,她看中他的設計,除了他手工不俗外,更重要是她有心提攜英國本土設計師。所以,當周仰傑登上國際時尚殿堂之後,也不忘誘掖後進,多年來擔任過英國文化協會的教育大使,近年更全情投入教育工作。
1996年,周仰傑與友人共同創立了 Jimmy Choo Ltd;開設精品鞋店,大量生產Jimmy Choo–ready to wear 女裝鞋系列,但光是打造名牌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一開始他已決定在五年後退出,以便有更多時間陪伴妻子和女兒,培育新人。2011年他出售了Jimmy Choo 品牌全部股份,從此與那個設計銷售工廠量產名牌女裝鞋的「自己」脫離關係,另在倫敦開了Jimmy Choo Couture 女服店,回復身為手藝師傅的真正自己,全心享受手工製鞋的樂趣。其巧奪天工的手藝,精緻高雅的設計,使他的高跟鞋既是藝術傑作,也是時尚寵兒。現時他的工作室共有八位鞋匠,經由他們度「腳」訂造的高檔鞋子,不但會事先為女客丈量準確尺寸,還會與女客討論她們想要鞋子有怎樣的外觀、想用哪些物料、想與哪些服裝配搭,以及圖案和配件等細節,務求為每位客人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貼心鞋子。
對周仰傑而言,創造品牌的成功之道,在於瞭解自己需要什麽。他說:「我的鞋子優雅,非常女性化,但絕非一般所謂性感。我們的工作團隊很專業,靠的是大家投入的整體協作。這個名牌代表的是精湛手藝。」他深信好的設計具有經典的外貌,設計者需具備敏銳目光。他本人擅長兼收並蓄,挑選別出心裁的布料和配件,使之碰撞出火花,比如施華洛世奇的水晶首飾和中國的綾羅綢緞,在他手下都能令鞋子顯得別具貴氣。不過,他從父親學來的技術,更是決定性的。因為他能自己設計自己製作,不必仰賴別人。他有實際操作經驗,懂得造鞋的原理和過程,能針對個別的需要而靈活發揮。他說:「很多設計師都注重創作概念,但若不能把概念變成產品,不懂得傳統的技術,奢談概念也沒有意義。」
他的創作哲學除了秉承父親教誨外,也深受母親所信奉的佛教影響。他每天打太極,練氣。他說過::「我是個佛教徒,很『道』。我常靜坐冥想,是個生活簡單、十分老式的男人。我已是百萬富翁,不想賺更多的錢了。我還是喜歡按老樣子生活,本來家境就不富裕,父親相信做人要勤奮求存,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
他的努力也沒有人忘記,2000年他獲授馬來西亞彭亨州蘇丹封賜拿督勳銜,2002年獲英女皇頒授OBE勳銜。2004年又獲英國萊斯特的德蒙特福大學頒發榮譽藝術博士。他曾表示,自己的成功是先在歐洲打響名堂,然後才在亞洲立定腳跟。他說:「我在馬來西亞之所以受承認,是因為我在倫敦先有了成就,曾幾何時,誰會想到一個中國名字可以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他始終以身為中國人為榮,近年他四處講學,傳藝授業,還讓在倫敦求學的中國學生到他的工作室實習,言傳身教。又安排學生往馬來西亞的小型鞋廠實習,他還打算在自己家鄉開設一所造鞋學校,培養人才。2009年馬來西亞旅遊部委任他為馬來西亞旅遊大使。
他自己曾受益於英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對他的老師多有懷念,故過去十年均熱心擔任英國文化協會的教育大使,也當上他母校倫敦藝術大學的鞋履教育大使,又不斷為中國學生搭建英國留學的橋樑。隨著中國的購買力增強,很多名牌都聘用中國人當助手,在各大城市開店。地域性的分別也會逐漸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對中國未來的設計行業抱持樂觀,認為創意設計是一條長久發展之道。就像他自己從一個亞洲國家走向國際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他對有志的年輕人始終寄予厚望,願他們也像他的高貴女客所追求的那樣:穿上合適的好鞋,走自己認定的路。
在過去30年,陳秉鵬一直在問很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立志成為完美的設計師,大部份時間也在反覆思量人類和他們的行為、趨勢、材料,如何取其中庸之道來做出最佳的設計?他的前瞻性思維遠遠超越時尚和美學,反之檢討如何實踐功能,補足和加強產品、服務,甚至整個系統 (如公共交通) 的用途。
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陳秉鵬是堅定不移的。他決心要知道、肯定不同的人會怎樣使用設計、怎樣回應設計。他不斷思考如何確保工具和知識,可迎合現今社會的急劇轉變。
陳秉鵬於1989年在紐約成立了ECCO Design,多年來透過用者為本的設計,為多個國際客戶出謀獻策、改善計劃。這個主義的背後理念 ,就是設計師必需有智慧地表現中庸之道,包括人類與產品、商業與社會、科技與自然等,最終改變社會。
陳秉鵬在中國廣州出生,在香港接受教育。1976年,他在香港理工大學畢業,主修工業設計;然後前往一間以引領美國設計潮流見稱的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進修。在進修期間,他有機會與產品和人體工學設計的先驅合作,從中獲益不少,也對他的專業實踐和設計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為一個發明家,陳秉鵬 迷上了各種各樣豐富人生的創意理念,使其製造多個現代作品,獲取了多個專利。
陳秉鵬成立的顧問公司ECCO,是一間廣為人知的、備受尊崇的公司,專門針對不同界別跨國企業的需要,包括Herman Miller、Virgin、Toyota、KEF、LG Electronics及Lenovo,享負盛名。他創意無限,經常採納突破性的全新意念,形形式式不盡相同,並設計出多個最佳暢銷產品,如椅子、手提電話、CD播放機、洗衣機、釘書機、辦公室傢具、車內互動聲控系統、雪櫃、耳筒等。其中的代表作可謂重訂美國新澤西州公共交通系統中的多層軌道車。
ECCO 的設計理念超越風格和圖像,尋找機會融入社會責任、環保意識和文化聯繫的元素;其設計的產品別具意義,融合用途、創新、深度反思的創意、突破性工程和詩意的演繹。
雖然他手法務實,以設計作為商業和社會的工具,他的作品卻在多個國際雜誌報導和介紹,以及在全球多個博物館中列入永久收藏之列。這包括London Design Museum、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 de Montreal、The Israel Museum、德國的Museum Die Neue Sammlung 、The Cooper-Hewitt以及紐約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D Magazine 稱陳秉鵬為美國四十位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而Business Week 亦讚揚他:「新一代心靈手巧的美國設計師之一,廣受全球矚目」。2007年,陳秉鵬獲選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設計師時,Contract Magazine 亦有類似的讚賞。在2009年,他為Bug Labs設計了突破性的模組硬件/軟件流動工具,成績有目共睹,並獲取了World Technology Award in Entertainment,擊敗當時在電子遊戲、學術和電視舞台上世界知名的對手。
陳秉鵬是IDSA的活躍會員,在設計範疇上貢獻良多,包括為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和CES Awards 擔任工業設計評審。近年來,他專注拓展現代中國設計的範疇。在2007年,他與Herman Miller 合作研發和設計一個以竹製成的人體工學扶手椅。這全新產品綜合了傳統工藝和電腦技術,引發陳秉鵬在傳統中尋找強化設計的方式,如今成為設計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馬可於1992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1996年,她創建首個時裝品牌 –「例外」,並擔任其設計總監。其後,馬可於2004年在北京舉辦的05春夏作品發佈會上,首次面向媒體介紹「例外」系列。
馬可曾獲得多個獎項,以肯定她的設計才華和表揚她對時裝設計業所作出的貢獻。當中包括被《週末畫報》評為 ”2006全球傑出華裔時裝設計師”,以及2007 ELLE Style Awards ”亞洲最具風格時裝設計師”大獎。
「無用」品牌的創建可說是馬可時裝設計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07年,她受邀參加巴黎時裝周,首次發佈最新作品 ”無用之土地” 。同年,金獅獎得主賈獐柯就 ”無用” 及馬可本人的拍攝記錄作深入詮釋,所製作的紀錄片《無用》更於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取紀錄片最高獎項 – 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翌年,馬可成為首位中國服裝設計師獲邀參加7月份的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並發佈其新作 ”無用之奢侈的清貧” 。其後,馬氏獲邀參加由倫敦V&A博物館舉辦的Fashion in Motion活動,於5月16日在博物館的Raphael畫廊展示“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而“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亦入選“國際年度設計大獎”候選人名單,並於2月13日到4月27日在倫敦設計博物館進行作品展示。
馬氏的才華亦充份表現於時裝設計以外的領域。她早於2004年已創作圖書《點一》。該書更獲得2006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並且送往德國萊比錫,參加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
2008年,馬可榮獲第11屆克勞斯王子基金獎(The Prince Claus Awards) ,並於12月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進行(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展示。
許誠毅,二十多年來專心致志推展動畫藝術的工作。作為動畫電影的導演,他在動畫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舖排上,堅持觀察和反映人生的重要性。對於許誠毅來說,富想像力地將一舉一動重新創作得自然流暢,就是令動畫富有挑戰性,且帶奇妙之處。對人物性格和行為的完整描繪,許誠毅絕對是一絲不苟的,這正正突顯了他的超卓才華,可構思動人心弦、深入民心的人物性格,令故事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獲得認同。
許誠毅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平面設計畢業生,在學校的一次偶然機會下,他接觸了動畫的工作,造就了他參加1984年的香港獨立短片拍攝比賽,更獲取了最佳動畫獎。及後他於香港電腦動畫公司Quantum Studio擔任動畫師。其後,他到了加拿大Sheridan College 修讀電腦動畫課程。
自1989年起,許誠毅已成為PDI/DreamWorks的主力,領導公司裡的動畫團隊進行各式各樣的動畫工作,由商業廣告、短片及至電影不等。他專心在PDI發展,孜孜不倦,更創作出多個獲獎廣告和短片,這份努力引領他成為PDI/DreamWorks首套全電腦動畫故事片《蟻哥正傳》的造型設計師 / 動畫指導。許誠毅亦是奧斯卡得獎電影巨片《史力加》、環球片場主題公園萬人迷《史力加.四度空間》及《史力加2》之動畫監督,成為史上收入最高的動畫電影。他亦曾擔任DreamWorks Television及全國廣播電視台黃金時段播映之動畫笑片《Father of the Pride》的動畫總監。他完成了《史力加之咁就三世》的首個聯合導演工作,最近亦為《功夫熊貓》中的動畫短片“Secrets of the Furious Five”作指導。
妍雅意有限公司
主席、珠寶及飾物設計師、文化藝術策劃及諮詢顧問羅啟妍的創意設計一直贏得國際讚譽,她被公認為設計界先驅,將中國文化的神韻及精髓融入珠寶設計,開創了半寶石的運用,使顏色寶石成為珠寶設計的主流。
羅氏對中國歷史、文化、藝術具有淵博的知識,廣為業界認同,先後編寫過四本中國文化書籍,內容包括中國家俱,生活環境等範疇。作為設計師及歷史學家,羅氏善長以深厚的中國文化成為其創作靈感的泉源。三十多年來,她的作品貫徹其優越和獨當一面的特點,充份流露其獨有的氣質。
於2005年,羅氏獲邀參加於華盛頓甘乃迪中心舉行的大型展覽,與卡地亞等三個傑出、成功的珠寶品牌聯袂展示極具影響力的設計。自1992年開始,她策劃多個有關藝術、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大型國際展覽會及論壇。羅啟妍於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的周年講座被廣泛公認為重要的討論會。
劉家寶擁有十五年汽車設計經驗,現任福特汽車公司首席設計師,為福特旗下多款運動型多功能轎車﹝SUV﹞,包括EcoSport、Explorer、Explorer Sport Trac、Expedition、Mercury Mountaineer、和Lincoln Navigator制定設計方向。
劉氏糅合美學與工程學的非凡設計,不但令她獲得多個設計獎項,亦讓她贏得業界美譽,《Autoweek》更譽她為「改變世界的十大風雲人物之一」。
譚燕玉於廣州出生。於享負盛名的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系畢業,是亞洲土生土長的設計師,其成功是香港以至中國新一代設計師的典範。她同時亦意識到設計創作離不開社會責任,因此在工餘亦熱心參與各種慈善活動及演講。
譚氏剛於今年榮獲「2005年香港傑出女企業家大獎」,並獲邀在北京財富全球論壇上演講。
靳與劉設計合伙人
第二屆「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大獎的獲選者為靳埭強 BBS。靳氏在同業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其作品糅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特色,擁有極高的觀賞及實用價值,深深牽動人的心弦,受到評審團一致推崇。
綜觀靳氏多年來在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以及中國等地所設計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致力將中國特色的設計帶進國際設計舞台的堅持;而他亦同時不斷協助提升華人設計師的創作水平。而靳氏的設計對於新一代的設計師亦影響深遠;雖然他出身於學徒和裁縫師,但憑著不斷努力學習,最終成為優秀的設計師,為年輕一代樹立良好典範。
President emeritus
AIGA
CEO
CMCD